|
15日是是世界强化免疫日。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现代免疫学认为,提高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人体内执行这一功能的是免疫系统,有多种方法 可以增强免疫力理,多食用有益食品,特别是小孩,需多注意免疫力的增强。
免疫力低下的身体易于被感染或患癌症,免疫力超常也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等。
四种现象暗示免疫力低下
1、经常感觉到疲劳
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说,走一会路就觉得身上没力气,做个公交折腾的不行累的难受、工作好累、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容易累……可能这样的话你也经常会听到,丝毫都不觉的陌生。有些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只要稍稍动一下就会觉得疲乏,没有精神,即便去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之后精力慢慢就会恢复,但稍微干点活又会很累,似乎陷入了一个循环中,这说明你的免疫力在下降,身体素质很差了。
2、感冒不断
感冒的频率是判断人抵抗力高低的最好的标准,如果经常感冒,甚至感冒已经成了家常便饭,那么就要注意应该开始锻炼身体了,否则一旦天气有所变化难免会感冒,而且感冒后恢复的时间别别人长很多。
3、肠胃容易出现问题
最近每天早上小编在上班途中都会遇到无精打采的同事,然后来上一句,肠胃不知道怎么了,腹泻,难受死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外吃饭越发的常态化,但是同样是在外吃饭,有些人的肠胃非常的敏感,有些人怎么吃都不会有事。其实,当别人安然无事的时候,你三天两头的腹泻或者上吐下泻,这也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4、伤口容易感染
当身体某个部位被划伤或者出现其他问题之后,正常情况下伤口会首先红肿,接下来会流脓,正常情况下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并不久,但是有些人恢复起来却很慢,除此以外,身体上很容易出现火疖子,也是免疫力低下的一种反应。
这6种人最容易免疫力低下
1、缺少睡眠。缺少睡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降低抗击病菌的“杀手细胞”数量。有研究发现,与每晚睡7.5—8.5小时的人相比,每晚只睡4个小时的人,体内抵御流感的抗体减少50%。
2、以车代步。研究发现,以车代步不爱运动的人与经常快走的人相比,4个月内请病假的时间会长两倍。专家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白血球数量,改善免疫系统功能。
3、不爱喝水。充分饮水能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使感冒病毒难以迅速繁殖,能增强免疫。建议每日饮水量,按每公斤体重饮40毫升水计算,儿童需饮更多的水。
4、压抑情绪。有研究发现,夫妻就婚姻问题展开建设性讨论,有助于改善血压、心率和白血球数量,提升免疫力。
5、社交圈子小。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社交圈子越小,就越容易生病。在18—55岁的成人中,至少有6个朋友的人,比朋友少的人抗感冒的能力强4倍。
6、滥用抗生素。肠道除了吸收养分,70%的免疫力都在肠道里,其中包括特殊的抗癌细胞。滥用抗生素有可能破坏肠道的先天免疫力,这也是引起耐抗生素细菌感染的原因。
此类病毒偏爱“神经”,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早期,患者鼻咽部排出病毒可经飞沫传播,随着病情进展,病毒也随粪便排出。人对此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4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其临床表现因人而异,潜伏期为5—35天,一般为9—12天。
增强免疫力 多吃点它们
红薯—增强皮肤抵抗力。
皮肤是人体抵抗细菌、病毒等侵害的第一道屏障。维生素A在结缔皮肤组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补充它就要多获取β胡萝卜素,而吃红薯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且热量低。
酸奶—益生菌保护肠道。
酸奶中含有益生菌,保护肠道,避免致病细菌的产生。另外,有些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可以促进血液中白血球的生长。
牛肉—补锌增强免疫力。
锌可以促进白血球的生长,帮助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而牛肉是人体补充锌的重要来源。冬季适当进补牛肉,既耐寒又预防流感。
蘑菇—促进白血球抗感染。
蘑菇一直被当作提高免疫力的食物。现在有研究发现吃蘑菇可以促进白血球的产生和活动,让它们更具防范性。
鱼—补硒防病毒。
补充足够的硒可以增加免疫蛋白的数量,进而帮助清理体内的流感病毒。硒主要来源于海鲜类食品。鱼类能够帮助血液产生大量的抗流感细胞,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大蒜—抗感染和细菌。
食用大蒜可让感冒发生几率降低2/3。经常咀嚼大蒜的人患结肠癌和胃癌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建议每天生吃两瓣蒜,并在烹饪菜肴时加入一些大蒜末。
燕麦—抗氧化好处方。
燕麦含有β葡聚糖,这种纤维素有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吃燕麦可以增强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还能帮助抗生素发挥更佳效果。(来源: 央广网) |
|
上一篇:对自己健康"心虚" 超六成人害怕看体检报告 |
下一篇:AI医生破解看病难 巨大需求推动AI医疗落地 |
|
|